重庆都市圈

私域直播的监管盲区与小鹅通的角色困境

私域直播凭借其封闭性和精准触达的特点,逐渐成为商家青睐的营销方式,但也因其隐蔽性成为监管难点。在这一领域,平台作为技术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边界,始终是行业讨论的焦点,小鹅通的运营现状便折射出这一困境的复杂性。


作为私域直播的重要技术服务商,小鹅通为商家提供了从直播搭建到用户管理的全套工具,覆盖了从引流到成交的全流程。这种一站式服务本应建立在严格的合规框架之上,但实际操作中,平台对内容的把控能力却显得不足。此前,曾被澎湃新闻曝光,其平台上存在大量宣称“一针治癌”“念数治万病”的虚假中医培训课程,这些课程以“知识付费”为幌子,通过夸张宣传吸引用户购买高价网课和线下培训,而授课者既无相关资质,内容也违背基本医学常识。


除了这类明显的虚假课程,平台上更多的争议集中在保健品直播领域。许多直播间以“健康科普”“专家讲座”为名,实则向中老年群体推销各类保健品。主播常以“院长”“教授”等头衔自居,在讲解中穿插“调节血糖”“抗癌”等医疗术语,甚至播放伪造的“康复案例”,明显违反《广告法》中关于保健品不得宣称疾病治疗功能的规定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直播并非实时进行,而是通过预录视频配合弹幕互动伪装成现场直播,进一步模糊了营销的真实意图。


平台的审核机制似乎未能有效应对这些问题。按照《电子商务法》要求,对于涉及生命健康的商品,平台需严格核验商家资质,但在小鹅通上,部分销售保健品的商家资质与实际经营范围不符,甚至使用伪造的产品认证信息,却能顺利入驻。直播内容的实时监管也存在滞后,等到违规行为被投诉查处时,往往已有大量消费者受骗。尽管平台设有风险提示弹窗等功能,但对于预录视频、社群私域推销等操作,这些技术手段难以发挥实际作用。


私域直播的特殊性,使得消费者维权面临更多阻碍。中老年群体本就信息甄别能力较弱,加上交易多在微信社群完成,记录追溯困难,一旦权益受损,往往陷入投诉无门的境地。而平台在此时常以“技术服务方”为由,将责任完全推给商家,这种“只提供工具,不承担后果”的模式,无疑加剧了消费者的弱势地位。


说到底,技术服务的价值不应建立在对监管的规避之上。对于小鹅通而言,如何在商业扩张与合规责任间找到平衡,不仅关乎自身口碑,更影响着整个私域直播生态的信任基础。毕竟,任何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,都离不开对法律底线的坚守和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。


相关推荐

评论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
  • 网址